县长直播的光环褪去后,农业电商谁来带?
一次直播,能够让各地的农副产品销出几万、几十万单,这让首次尝试互联网直播的很多县域电商都感到难以置信。甚至忙到来不及发货。
直播,究竟能为中国农业的商业化带来什么价值?在一时间成千上百位县长参与直播带货的背后,又凸显出哪些农村发展困境?
县长带货:需要一个商业规则
从今年2月开始,在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上都开辟了县长带货频道,截至3月初,有130名县长走进淘宝直播间;100多位市长、县长在拼多多直播间带货。
“县长带货”一度成为一个醒目卖点,湖北一位市长直播半个小时,卖出3万斤大米,新疆一位县长直播3小时,促成11万元交易额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县长、市长加入直播,单个直播的流量正在被分流。
直播平台也开始为农产品直播设立基本的商业规则和准入门槛,对农产品的质量、产量、销量都提出了量化条件。
这些条件包括:产品必须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特色产品,具有明确的地标属性;上直播的农产品,须有电商平台操盘,确保验货、品控;产品利润率必须达到30%,库存必须到2万到10万件。同时,还在考虑对直播的农产品抽取10%服务费。
目前,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农产品依然是少数。但商业规则的设置也在倒逼农产品加速标准化进程,这需要更多的平台、机构,以及企业的共同参与。
直播外援:农产品直播不容易
一部手机,一条网络,只要直播就有流量,其实是对农产品直播的误解。一些看似“寻常”的农村直播背后,大多还是依托专业运营机构的扶持。要想做好直播,从前期的选品、品控,到现场的流程设计及推进——挑选秒杀产品、确定秒杀价格、激活现场活跃度,再到直播结束后的售后维护,一整套流程至少需要几十人的团队。
所以,现在很多地区是通过第三方电商公司的包装,利用直播推动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。
过去在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分享流量,就必须在平台开店,配备专业人员专职运营。但直播则是一次或多次在几个平台爆发,品质好的产品更容易出圈。
专业运营的模式更容易推动农产品出圈,不少优质农产品因地处偏远农村,又缺乏有效输出渠道,价值被市场忽视。直播通过更直观的方式,让优质农产品得以更大范围的曝光。
农村:有网红,没主播
随着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,农村出现的普遍情况是,有网红,没主播。
短视频的火爆迅速向农村下沉。两年前,抖音、快手争相在各地建立了省级代理商,由代理商向下推进——在不少农村中,都设置了快手或抖音的“认证村民”,作为标杆,带动周围人玩短视频。
现在的直播带货比过去电商图文卖货要求更高,背后涉及大众心理学、脚本台词的爆发力,以及现场感、表现力等专业知识。
当下,农村许多年轻创业者心态很浮躁,永远在期待下一个“立竿见影”的带货模式,从电商、社区团购、O2O,到如今的直播,每一轮变化,踊跃的创业者都会一窝蜂地去尝试,但通常情况是上一个风口还没把握住,下一个风口已经形成,“没有时间沉淀和培养”。
无论是阿里、京东,还是拼多多,农村直播的未来本质还是一场私域流量的竞赛。可以预见的是,那些有意愿、有能力、有产业优势的农村,在推进直播带货的未来发展上,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
声明: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;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客服QQ:85906361;客服邮箱:85906361@qq.com